• 设为首页|
  • 加入收藏|
  • 长辈版|
  • 无障碍浏览|
网站首页 > 投资指南

县市区概况

发布时间:2019-03-19 08:45 信息来源:宣城市人民政府网 访问次数: 字体大小:

 一、宣州区

  历史沿革  秦置爰陵县,属鄣郡。西汉置宛陵县和宣城县,属丹阳郡。西晋属宣城郡。隋初合并宛陵、宣城及东晋时侨置的当涂、逡遒县为宣城县。自西汉置丹阳郡起直至清末,宣城(宛陵)县均为郡、州、路、府驻地,隶属关系一直未变。民国期间一度属芜湖道和安徽省直辖,后又属第九、第六行政督察区,并为专员公署驻地。解放后属宣城专区并为专员公署驻地。1952年后属芜湖专(地)区。1970年湾、西河、三元等地划归芜湖县管辖。1980年后地区改名搬迁,宣城县复为宣城地区行政公署驻地。1987年8月撤县,设立宣州市。2000年6月国务院批准宣城地区撤地设市后,12月撤销宣州市,设立宣州区,为宣城市政府驻地。

  地理环境  东邻郎溪县,南接宁国市,西连南陵县,北界当涂县;东北与江苏高淳县毗邻,西北与芜湖县连境,东南与广德县相界,西南与泾县接壤。皖赣、宣杭铁路交汇于此,318国道、合芜杭高速穿境而过,水路直通长江。辖区总面积2533平方公里,总人口85.8万人。其中,飞彩街道、金坝街道委托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。另建有天湖镇,为宁国市在其境内所辖的一块“飞地”。

  南部低山广布,中部丘陵起伏,北部圩区为主。水阳江贯穿南北达90公里,南漪湖境内面积160多平方公里。由于地形面貌多样,山水田地兼备,自然条件优越,故有“襟山带水之地,海陆丰饶之区”的美称。境内资源丰富,探明的矿藏30多种,森林面积百万余亩,耕地面积83万亩,水面54万亩,享有“鱼米之乡”的美誉。是国家级生态示范试点区、全国农产品标准化综合示范区,所辖水阳镇是“中国幼蟹之乡”。

  区内自然人文景观众多,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教寺双塔、陈山遗址,有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、敬亭山国家森林公园,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谢朓楼遗址、梅文鼎墓等6处,有4A级景区白马山国际度假旅游区,有3A级景区龙泉洞、白云洞等。

  二、郎溪县

  历史沿革  宋太宗端拱元年(988)划广德西北部5乡设置建平县,隶属广德军,此为建县之始。因与辽宁省建平县同名,民国3年(1914)改称现名。从建县至清末,一直隶属广德(军、路、府、州)领辖。民国元年(1912)废州,自此两县互不统属,先后属安徽省芜湖道和第九、第六行政督察区。解放后一直属宣城(芜湖)专(地)区,2001年属宣城市。

  地理环境  地处安徽省东南边陲,长江三角洲西缘,皖、苏、浙三省交界处,素有“三省通衢”之称。东与广德县为界,西至南与宣州区相连,西北与江苏高淳县毗邻,东北与江苏溧阳市相接。邻近苏州、无锡、常州、南京、合肥、上海、杭州等大中城市。交通十分便捷,318国道、214省道、宣杭铁路穿境而过。县城距南京禄口机场80公里。全县面积1104.8平方公里。

  位于安徽省沿江平原与皖南山区的结合部,东南高西北低,低山丘陵占总面积的一半以上,平原圩区占三分之一,郎川河自东向西横贯县境。境内气候温和,土壤肥沃,物产富足,素有“鱼米之乡”之称,是安徽省粮油、蚕茧的重要产区、国家商品粮基地县。全县茶园8万亩,年产干茶近万吨,被农业部授予“中国绿茶之乡”称号。主要土特产有“瑞草魁”茶、“古南丰”黄酒、金丝蜜枣、姚村闷酱、雁鹅、银鱼、青虾、蟹、鳖等。主要矿产有萤石、黄砂、石灰石、花岗岩、高岭土、叶腊石等,萤石储量200万吨,居华东之冠。全县生态环境保护较好,石佛山、天子湖、南漪湖等旅游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。

  三、宁国市

  历史沿革  宁国意取《易•乾卦》:“首出庶物,万国咸宁”,为江南古邑。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。东汉建安十三年(208),孙权析宛陵县南境地置宁国、怀安两县。隋开皇九年(589),并怀安、宁国县入宣城县。唐武德三年(620),分宣城复置怀安县、宁国县,属宣州。武德七年又并入宣城县。唐天宝三年(744),以原怀安、宁国二县地置宁国县,属宣城郡。此后直至清末,隶属关系均未变。民国期间一度属芜湖道和安徽省直辖,后又属第九、第六行政督察区。1949年4月23日,宁国县解放,5月属宣城专区。1952年2月起,先后分属徽州、芜湖专区。1961年3月复属徽州专区。1980年1月改属宣城地区。1997年5月1日撤县设市,为省辖县级市,由宣城地区代管。2001年元月,宣城撤地设市,由宣城市代管。

  地理环境  地处安徽省东南部,毗邻皖浙两省七县市(区),位于“长三角”经济区、皖江开发区和黄山旅游区结合部。东至南与浙江省安吉县、临安市接壤,西至西南与泾县、旌德县、绩溪县毗连,西北至北与宣州区交界,东北与广德县相邻。皖赣铁路、省道215、104标准二级公路和宜黄旅游快速通道均穿境而过,规划中的溧黄高速公路和皖浙高速将在市区交汇。全市总面积2487平方公里。

  大小河流465条总长1734.6公里,水资源丰沛,水能蕴藏量大,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0.4万千瓦。全市拥有小水电站34座,装机8063千瓦,年发电量7680万千瓦时;2001年建成的港口湾水库水电站,装机6万千瓦,年发电量1.1亿千瓦时。矿产资源丰富,主要矿藏有煤、水泥石灰石、石棉、陶土、大理石、花岗岩、砩石、锰等。石棉是国内唯一的透闪石石棉,陶土储量居全省第一,水泥石灰石储量和品位在全国占有较高位次。

  森林覆盖率74.24%,是全国绿化模范县。元竹、山核桃、青梅、笋用竹面积产量居全省首位。动植物资源丰富。已查明野生植物162科1700多种,属国家级和省级保护的珍稀植物13种;野生动物5类290种,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26种。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市,拥有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各1处。主要旅游景区有恩龙、青龙湾、夏霖风景区等,其中4A景区1处,3A级景区2处。

  四、泾县

  历史沿革  县名始见于《汉书•地理志》,素称“汉家旧县,江左名区”。境内主要河流—青弋江,古称泾水,亦名泾溪、泾川。县以水得名,一直沿用至今。历史上曾分置陵阳县(东晋称广阳,隋称南阳)、安吴县,设置过南徐州、猷州,并析县境地和南陵县境地置青阳县,析县境地置太平县(今黄山区),析县境地与青阳、秋浦县部分地合置石埭县(今石台县)。自唐永泰(766)以后,辖境无大变化。自晋初置宣城郡起,泾县与宣城的隶属关系也基本未变。新中国建立后,1956年划出县西南樵山乡归太平县,1982年又划出县西南铜山乡麻川山场4.3平方公里归属太平县(今黄山区)。

  地理环境  位于皖东南,地处长江南岸平原与皖南山区交接带。东界宣州区、宁国市,南连黄山市、旌德县,西邻青阳县,北接南陵县。紧接马(鞍山)芜(湖)铜(陵)经济圈,205国道横穿全县,322省道直通黄山风景区,即将贯通的京福高速铁路穿县而过。全县面积2059平方公里。

  境内地貌以丘陵低山为主,呈“七山一水一分田,一分道路和庄园”地势。主要河流为青弋江与徽水河,青弋江境内流长75公里,徽水河境内流长51公里。此外还有144条溪流,境内总流长569.5公里。江河总面积达22平方公里,占全县总面积的1.07%。水力资源丰富,20世纪70年代初国家在境内青弋江上建陈村水库,之后建陈村水电站与纪村水电站作为华东地区重要水力发电枢纽。还先后建成月亮湾、石门、陈家坑、梅村等7座小水电站,装机容量2060千瓦,年发电600万千瓦时。

  森林覆盖率64.2%,是安徽省主要林区之一。煤、铁、金、方解石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,品位较高,其中方解石储存量3亿多立方米,为华东之最。泾县是国宝宣纸的发祥地和正宗产地,是著名的宣纸之乡,所产宣纸宜书宜画、不蛀不腐,享有“纸中之王”、“千年寿纸”之美誉。还是著名的绿茶之乡,山区茶园遍布,所产绿茶素负盛名,“涌溪火青”为历代贡茶,“汀溪兰香”多次荣获全国名优茶评比金奖。泾县蚕桑生产历史悠久,产丝质地精良。南依黄山,西临九华山,襟抱太平湖,是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。境内山高林密,溪涧纵横,小桥人家,风景如画,素有“山川清秀,秀甲江南”之誉。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游历泾县,盛赞“泾川三百里,若耶羞见之;佳境千万曲,客行无歇时”。泾县是著名革命老区。境内大小景点70多处,国保单位4处、省保单位8处、县保单位36处,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为丰富。主要景区和景点有新四军军部旧址、查济古建筑群、水西双塔、黄田古民居群、桃花潭、王稼祥故居、江南第一漂、月亮湾风景区等。其中,新四军军部旧址、桃花潭景区、水西旅游风景区、查济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。

  五、绩溪县

  历史沿革  建于唐永泰二年(766),唐至宋宣和三年(1121)属歙州,此后至清属徽州府(路)。民国时期先后属安徽省芜湖道和第十、第七行政督察区。解放后属徽州专区。1956年元月徽州专区与芜湖专区合并后属芜湖专区。1961年4月徽、芜分置后复属徽州。1988年元月划入宣城地区。

  地理环境  位于安徽省东南部。东与浙江省临安市交界,南至西南与歙县相连,西至西北与黄山区、旌德县接壤,北与宁国市毗邻。215省道、217省道纵贯县境,皖赣铁路纵贯县境并在绩溪设有二级站。连接徽杭高速的绩黄高速公路开工建设,规划中的绩宁高速公路、京福高速铁路、黄杭客运专线和皖赣铁路扩能改造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,将进一步提升绩溪的交通区位优势,成为皖东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。全县面积1126平方公里。

  全县为低山丘陵山区,地处黄山山脉与天目山结合部、长江水系与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,势居“宣徽之脊”。境内河流交错,沟谷纵横。天然植被属亚热带常用绿阔叶林和山地常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。动植物资源丰富,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27种,省、地方保护的20余种。林带分布明显,森林覆盖率75.4%。水体、空气质量优良,是安徽省生态环境最好的县市之一,先后被命名为联合国绿色产业示范区和国家生态示范县。境内清凉峰海拔1787.4米,是全市最高处;清凉峰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。

  绩溪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地处徽文化的核心区,是徽菜、徽墨、徽商和徽剧的重要发祥地之一。素有徽厨之乡、徽墨之乡之称。颇具徽派建筑特色的古村落、古民居比比皆是,砖、木、石三雕精妙绝伦。绩溪自古文风鼎盛,历代名人辈出,以“邑小士多、代有闻人”著称于世。是“五四”新文化运动先驱胡适、“红顶商人”胡雪岩、徽墨大师胡开文的故乡。名胜古迹有200余处,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。龙川胡氏宗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太平军攻城图壁画、奕部尚书坊、冯村进士坊、胡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、霞间窑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大坑口—湖村—头、上庄—旺川—冯村系两个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。2008年被列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。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城市,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际合作伙伴互动城市。


  六、旌德县

  历史沿革  旌德之地,汉、唐为泾县。唐天宝十一载(752)析泾县西南14乡置太平县,宝应二年(763)又析太平东北9县置旌德县。从建县至清末,先后属宣州、宁国府(路)管辖。民国期间,属芜湖道和第九、第十、第七行政督察区。1949年4月24日旌德解放,5月旌德县划属徽州专区。1956年1月随徽州专区并入芜湖专区。1959年3月旌德、绩溪二县合并,1961年12月复置旌德县,划属徽州专区。1988年元月划属宣城地区。

  地理环境  位于皖南山区、黄山北麓,东依宁国,南邻绩溪,西毗黄山区(原太平县),北接泾县。古为徽宁通道、两府要冲,距举世闻名的黄山风景区仅30公里。205国道、323、217省道穿境而过。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650公里。建设中的扬绩高速黄山区连接线、徐福高速过境段在境内纵横立交、京福高铁贯穿境内并在开发区附近设站,为旌德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,进一步缩短旌德与长三角地区的时空距离。全县面积904.8平方公里。

  地处皖南山区,山峦起伏,丘谷相间,地形复杂,山多田少,素有“六分山,一分田,三分水面和庄园”之称。生态环境优越,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,大部分水体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II类以上标准,森林覆盖率达68%,是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。粮油、木竹是传统的大宗产品;苎麻、蚕桑等经济作物久负盛名。“天山真香”茶驰名中外,“中国灵芝之乡”之美誉更是独一无二。全县有木本、草本植物1000种,野生动物200多种;探明地下矿藏中,砩石储量210万吨、石英1000万吨、瓷土1800万吨,钾长石7.4吨,花岗岩11.4亿立方米,其中砩石是旌德县主要出口创汇产品。

  徽文化在这里有着深厚的积淀和继承。文风昌盛,名人辈出,有当代数学泰斗江泽涵、现代著名作家周而复、革命烈士江上青、中国第一个红色县长谭梓生、近代著名词媛吕碧诚、民俗学家江绍原、医学家江希舜、经济学家朱剑农等。旌德还是一片红色的土地,成立于1925年11月的“中共旌德三都农民补习学校支部”,是皖南地区最早建立的地方党组织。人文景观众多,其中江村,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,是中国文化历史名村、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,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并列入全国、全省红色旅游精品路线。2001年5月21日,江泽民主席亲临江村视察并题字留念。

  七、广德县

 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称桐汭,先后属吴、越、楚国。秦属鄣郡。西汉元封二年(前109)属鄣县,隶丹阳郡。东汉建安初,孙吴析故鄣,置广德县,取名意在“皇恩浩荡,帝德广大”。之后,从南朝宋永初三年(442)起直至清朝同治三年前的这段漫长时间,由于广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当时军事、政治等原因,行政隶属关系多次、反复变更,建制变化频繁,宋时为广德军,元时为广德路(朱元璋占领广德时,改广德路为广兴府),明、清时为广德州,一直领辖建平县(今郎溪县)。解放后属宣城(芜湖)专(地)区。2001年属宣城市。2011年被批准为省直管试点县。

  地理环境 位于安徽省东南部,东和东南连浙江省长兴县、安吉县,南邻宁国市,西接宣州区、郎溪县,北界江苏省溧阳市、宜兴市。周边“两个半小时经济圈”有上海、杭州、南京、合肥等4个省会城市和16个大中城市,是安徽省唯一与苏浙2个发达省份毗邻接壤的县份。宣广高速、宣杭铁路复线、318国道和3条省道穿境而过,交通便捷,运输发达,素有“三省通衢”之美誉。环绕四周的有上海虹桥、杭州萧山、南京禄口、合肥骆岗等机场和上海、芜湖、南京、宁波等港口,物流畅通,经济发展条件优越,广德已成为长三角经济向内地辐射的物流副中心。全县总面积2116平方公里。

  中部以岗地(台地)、平原为主,系广德农耕之地。南部以低山为主,北部以丘陵为主,在苏、浙、皖接壤处,有低山蜿蜒,其地貌与南部低山相似,但石灰岩质纯层厚,属亚热带喀斯特地型。太极洞就是其典型代表。

  全县耕地42万亩,林地171万亩。广德是中国竹子之乡、中国板栗之乡,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和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。境内竹林面积75万余亩,毛竹蓄积量1.5亿株,居全省第一、全国第六;板栗面积、产量居全省前列。矿藏资源丰富,开发前景十分广阔。探明具有开采价值的有金、铁、铀、煤炭、石灰石、大理石、萤石等30多个品种,尤其是品位较高的黄砂,年运销量达200万吨。

  名胜古迹有横山国家森林公园,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太极洞,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寿寺塔、下阳遗址等,还有灵秀甲东南的桃姑迷宫、万顷碧波的卢湖竹海。金藤、百杨生态园创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。太极洞省级地质公园开园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